一位业界前辈曾这样评价编辑工作:编辑如同一位绣娘,要在一块块布料上绣出花儿来,再做成一件件精美的衣服。诚然,绣娘在一针一线上花力气,而编辑是在一字一句上做文章,两者考验的既是胸中丘壑,又是细节功夫。说两者都要胸有丘壑,是因为绣娘要量体裁衣,描龙绣凤,让衣服最大程度地凸显主人的特质;而编辑呢,要先判断文稿的基调,再整体设计版式,字字雕琢,为读者呈现文化精品。说到底,两者都需要责任心:绣娘为一位顾客负责,编辑为成千上万的读者负责。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在整个出版事业中起着导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编辑,是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把作者的思想火花和知识结晶传播开来,为社会大众提供特殊的产品——图书,广大读者从图书中汲取知识和精神营养,这一切都决定了编辑必须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不断修炼基本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编辑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性
图书编辑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应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党的重要宣传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图书编辑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编辑应该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负责。中华书局创办人路费逵说过:“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若为牟利而出版诲淫诲盗的书籍,则是比捉刀杀人还要厉害。”在一般人眼中,编辑的工作不过是出版几本书,但图书的读者对象往往成千上万,一本思想不正确、内容不健康的书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和错误的导向,而这些影响和导向会深刻地作用在读者的精神层面,从而导致不良行为。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这些影响更为明显。青少年接受知识、认识世界的途径,除了大人的言传身教之外,很大程度上依靠书籍,而他们辩解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往往会把书中的内容奉为圭臬,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除了要传播知识之外,还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对于成年人而言,图书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小觑。人们往往有从众和猎奇心理,对于传播正确导向的书籍,读者可能会因为“老调重弹”而视若不见;对于那些内容偏颇、哗众取宠的内容却会给予较多关注,这些导向错误的书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引起社会不安。
因此,出版无小事,编辑在出版过程中要有“如履薄冰”之感,要时刻绷紧政治导向这根弦,要保持敏锐的政治嗅觉,紧跟党的步伐,绝不能与党的决策唱反调,坚决避免法律或政治上不允许提及的内容,保证书稿的政治正确。
编辑工作要耐得住寂寞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两句诗点出了绣娘工作的枯燥与苦闷: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嫁衣属于别人,光鲜亮丽也与己无关。编辑工作何尝不是如此:花费极大心血一字一句编辑出来的文稿,成书后的荣誉属于作者,而自己只是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编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书稿打交道,整日埋首书堆,像是做了“书呆子”。在编辑书稿时,编辑须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时候为了核实引文的出处甚至要翻遍相关书籍,为了书稿内容与作者反复讨论……可以说,编辑工作是枯燥的,是与当今社会快餐式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的。别人衣着光鲜地在谈判桌上挥斥方裘时,编辑可能正为了某处存疑而抓耳挠腮;别人觥筹交错、杯盘狼藉时,编辑可能正因某不确定之处而食不下咽……最考验编辑心理的,是花费了无数心血的作品所获得的赞誉属于别人,无论作品获得了多大成功,都少有人注意背后的自己。这时,编辑就要调整心态,不能自怨自艾,否定自己的价值,须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觉悟。
编辑工作实行编校合一、三审三校制,这意味着一本书稿编辑至少要看三次,这同样也考验着编辑的耐性。同样的内容,一般人看一遍,甚觉有趣,读两遍,略显枯燥,读三遍,就颇觉不耐。编辑就是要同“不耐烦”做抗争,不要让之前的经验影响自己,要把每一次都当成初稿来读,保持敏感度和警惕心,以“找茬”的心态对待书稿,“千淘万漉、吹尽狂沙”。
总之,要做好编辑工作,就要放平心态,放下比较心,拿起责任心,耐得住寂寞,练好“板凳功夫”,不踌躇、不彷徨,不浮躁、不急进,踏踏实实、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本书稿,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之处。
编辑工作要苦练“基本功”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基本功”,绣娘的基本功在于刺绣,对于编辑工作来说,它的基本功首先应该是文字的基本功。这一点又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编辑的文化底蕴,二是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
文化底蕴,是指编辑应该广泛涉猎各方面内容,平时多读书、读好书,扩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苏轼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编辑的文化修养在工作中直接体现在对书稿的整体把握上,如何选题、如何判断书稿立意、如何将书稿去芜存菁,考验的就是编辑的文化底蕴。此外,现代编辑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过于依赖搜索引擎来判断内容的正确与否,然而,网络上的很多内容缺少权威性,传播的往往是“伪知识”,如果编辑将此作为依据而不加证实,就会以讹传讹,使书籍失去其原有功能,失信于读者,甚而误人子弟。因此,编辑即使不能成为“专家”,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杂家”,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懂一些,要能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至于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毋庸置疑,是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书稿的质量,体现了编辑的业务水平。一本书的价值也许因人而异,但其质量有确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差错率。一个编辑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编校的书稿差错率是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差错率可从内容和体例两方面来考察。内容方面的差错包括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语法错误、文字差错和标点符号差错等方面;体例方面的差错包括版面结构的统一性,标题字体、字号的一致性,页码、序号和图表标号的连贯性,书眉的对应性等,这部分内容多且杂,编辑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忽视或遗漏,所以建议编辑在文字加工完成后,对体例进行逐项检查,避免错误。
为减少差错率,编辑除了要广泛阅读,丰富学识之外,还要及时认真研读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和语言文字标准,了解相关规定,及时更新知识储备,跟上时代步伐。
编辑要成为出版行家
如同绣娘在刺绣完成之后还得将其缝纫成一件成衣,现代编辑的作用也不再囿于书稿的编校,而是越来越深入地参与整个出版流程。也就是说,除了文字加工任务,编辑还要参与封面设计、印制管理,甚至发行营销。
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这本书是什么样的,在封面上就能管窥一二。换句话说,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展示的是内在美,那封面展示的就是外在美,读者会因为外在美的吸引从而去发现它的内在美。因此,编辑应该与美编精诚合作,打磨出既能应和书籍内容,又让读者耳目一新甚至“一见钟情”的封面,从而引发读者的购书热情。
除了封面设计,书籍的纸张选择也需要编辑根据书稿内容、印刷要求、成本控制做出选择。比如,如果书稿页数较多,应该选择克重较轻、较薄的纸张;如果是四色印刷,应该选择显色性能较好的纸张,而不能选择“吃色”的纸张。所以,编辑对各类纸张的性能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应对各种需求。对于各种纸张的造价,编辑也应该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控制。
除此之外,书籍的装订工艺也是编辑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的图书是锁线胶装,这种装订方式能满足大众读物和一般读者的需求,但对于一些较特殊的书籍,比如艺术类书籍,就可以考虑一些比较特殊的装订方式,比如返璞归真的线装等,这些不落俗套的装订方式往往更能提升书籍的整体品位和价值。
发行营销更需要编辑的参与,图书发行本质上说是图书内容的发行,那么作为内容的把关者,编辑的参与就显得极为必要。现代营销已脱离了真人上阵吆喝的阶段,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各类公众平台、自媒体都是营销宣传的重要阵地,这些营销方式显然更符合惯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的胃口,他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直观的照片,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向读者们宣传图书。
综上所述,出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掌握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要能看清国内外全局情况,了解社会思潮。同时,编辑要能静下心来,不为浮躁的社会风气所影响,不断修炼基本功,参与出版全部流程,提高业务水平,为广大读者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