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025)84207048
  • 电 话:
  •            (025)84217296
  • 投稿邮箱:editor@njmes.org
  • 邮政编码:210007
  • 邮发代号:28-291
  • 编辑部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56号正阳大厦8楼

校对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兼谈校对五忌

  • 首页
  • >
  • 校对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兼谈校对五忌

校对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兼谈校对五忌

原创 完颜鸿                    转载 木铎书声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保障出版物文字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校对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原稿、排印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同时,校对也是对校对人员的称谓,是出版专业职务名称之一。

我国从古至今都很重视校对工作。古代中国把校对同性质的工作称作校雠校勘

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书的实践基础上,首次总结了校对的规程: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

(刘向:《别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校雠的范围比校对要广。现代意义上的校对,极少有的成分。校雠,至清代已经发展成涵盖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古籍分类、目录编纂、内容提要等在内的古籍整理的全套工作,属于学术范畴。而校勘,指的是把不同版本搜罗在一起,比较文字、语句的异同,审订其中的错误,几与今天的校对同义。

校对看似简单,做好却不易。它不仅是一份工作,增长你的知识才干;还是一门做人的艺术,磨炼你的为人处事。试析如下。

忌孤军作战

有的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认真细致,快慢适中,兼顾了效率和速度;在能力范围内将能发现的错误都揪出来。然而,在校对丛书、套书、系列书时,缺少与其他参与其中的编辑、校对人员的联系,对于同套书中的格式不统一、名称不一致、版式不统一等问题不够敏感,没有及时发现,当然也不可能及时提醒编辑,成品书印刷出来,发现如上瑕疵,不能不说是工作上的遗憾。这提醒我们的校对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的整体观、全局观,切忌孤军作战,要与你身边的编辑、校对同仁保持有效的沟通,发挥团队合力,把书做到无死角、零遗憾。

忌蜻蜓点水

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有的校对人员校对速度飞快,快到一本300页的书稿,他拿到手三天就交账。效率高是好事,但效率二字包含两层含义,要又快又好,兼顾质量和速度。有过校对实践的同仁都知道,如果深阅读,一天校对100页实在是个挑战。

检查下回来的书稿,发现除了几个标点符号、个别错别字,再无红笔标记的痕迹。而事实上,书稿还存在名词的前后不一致、标题序号的前后不统一、表头表序的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校对,切忌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必须逐行逐字阅读,犄角旮旯翻找,任何毛病都得拎出来。

忌越俎代庖

在出版工作中,偶有编辑头痛:三校稿被校对改得像初审稿。还有的编辑委托校对通读书稿(定稿前的通读校对),结果书稿回来也是全稿飘红”……有的编辑很无语,有的编辑则很气愤:之前的初审、复审、终审、一二三校都白看了吗?!从此以后再不找这个人做校对。这些例子里面,很显然,校对人员有几点不妥:

1.校对人员没有弄清楚校对的主要职责:校异同,校是非。

2.对书稿的把握方面,很可能犯了凭自己的语感来修正作者文风的大忌。

3.为人处事方面,没有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

前面的同仁都是本着对书稿负责的态度来编校书稿的,难道他们都是走马观花,任书稿中的错讹从眼前笔下溜之大吉吗?很显然不可能。

忌妄自菲薄

校对工作是个需要沉下心来坐冷板凳的手工活。低调、含蓄、安静是外人对校对人员的集体印象。不过,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校对人员在低调的同时,显露出一些不自信的行为表现。

如,在集体活动中,躲在角落里,生怕被别人注意到;在圆桌会议上,自始至终观望,不敢表露自己的观点、态度;在讨论书稿时,明明有丰富的校对经验,发言时却小心翼翼、态度模棱两可,与校对书稿时的杀伐决断形成反差……

据了解,个别校对人员觉得编辑才是书稿的主导,校对只是配角,所以,对书稿的处理出现不同意见时,还是编辑说了算。还有个别编辑,对校对岗位有偏见,言行中有意无意暴露出来,这也无形中给校对同仁留下了阴影。

这里提醒编校同仁,编辑与校对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分工不同,我们要树立平和的心态,以平等的姿态与编辑对话,不越位、不缺位,与编辑一道为图书的出版尽心尽力,为图书质量做好守门员

忌居功自傲

这点不具普遍性。只是个别校对人员,尤其在末校时发现了关键性问题,比如政治错误,某个领导人的名字前后颠倒,某个会议名称缺字……或者重点图书的封面书名有错、有漏掉的作者等信息,缺少扉页,等等显眼位置的关键性问题,因为他的发现得以补全。

或者是,在全国、全省级别的编校大赛上取得好成绩、拿了奖,为出版社和所在省争得了荣誉……他从此觉得天高海阔、优越感强,在工作中与同事产生不必要的争执……人生很长,校对工作好比马拉松,不可因一时的荣誉而洋洋得意,要反复提醒自己:山外青山楼外楼,要谦和勤奋、精益求精,为争创图书精品、为打造个人品牌而不懈努力。

高素质的校对人员,是出版社之宝,是行业之福。历来的出版家无疑都重视校对工作,也都是校对工作的认真实践者。我们古代有标杆(刘向、刘歆、郑樵、章学诚等),现代有楷模(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巴金、邹韬奋等),当今有榜样(范用、钟叔河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向着标杆看齐呢?我们要放平心态,端正认知,对于工作,无须妄自菲薄;对于偏见,不必加以辩驳。我们能做的就是:

用事实打消偏见,用质量树立尊严!

愿与所有校对同仁共勉。

作者简介丨 中山大学出版社校对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