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025)84207048
  • 电 话:
  •            (025)84217296
  • 投稿邮箱:editor@njmes.org
  • 邮政编码:210007
  • 邮发代号:28-291
  • 编辑部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56号正阳大厦8楼

刘兴平: 科技社团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路径研究

  • 首页
  • >
  • 刘兴平: 科技社团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路径研究


刘兴平:科技社团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路径研究

原创 刘兴平 中国出版



摘要

    科技社团是群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科技期刊与科技社团相伴而生、交相辉映,是荟萃科学发现、激发学术争鸣、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是科技社团内在的学术使命,也是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表征。文章立足全球视野,深入研究世界知名科技社团在期刊定位、资源整合、需求响应和技术变革等方面的实践与做法,同时着眼于办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代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科技社团办刊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新时期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建设的关键举措和现实路径。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对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出长远规划,明确建设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之中。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强出版能力建设、完善布局结构、加快融合发展等系列措施,为办出高质量科技期刊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科技社团桥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创新策源、凝聚高端人才、催化学科发展、深化产学融合,具有主办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天然优势,是我国科技期刊重要的办刊主体之一。建设具有科技社团特色的高质量科技期刊,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阶段特征,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实际,从办刊方向、学术能力、刊群结构、专业化管理等方面找到切入点,以重点突破牵动全面提升,强化学术引领、优化期刊品质、打造中国品牌,实现科技社团与科技期刊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更好地汇聚科技强国建设力量。


世界一流科技社团办刊实践


    科技期刊承载着科技创新成果首发的历史责任。世界一流科技社团通过一流科技期刊,不断拓展学术网络、增强引领能力,在汇聚全球优秀成果、推动科学开放共享等方面走在了前列。科技社团出版者联盟(The Scientific Society Publisher Alliance)将社团的出版活动总结为科学家为科学而出版,首要任务是促进高质量的科学出版。[1]


科技社团期刊创办概况

    科技的进步和学术交流的繁荣催生了有规模、有活力的科技社团。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与科技社团相伴而生、形影相随,其衍生繁荣也促进了科技社团的创新发展。拥有一流科技期刊已成为一流科技社团的重要标志。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创办《哲学汇刊》,开创了科技期刊出版的先河,也开启了科技社团办刊历程。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和学科不断细化,科技社团逐渐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社团办刊同向而行,进入专业化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大量科技成果涌现,科技社团为帮助科研人员快捷查询信息、交流学术观点,定期整理出版论文摘要和简介,社团办刊也随之进入检索发展时期。[2]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科学传播渠道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以原生数字资源(born digital resources)形式传播,期刊数据库应运而生。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叠加数据库订阅费用不断上涨,开放科学和论文开放共享呼声日益高涨。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文明结构中,科学应该呈现公共部门属性而非闭门造车的私营企业之态,科学家及普通大众均可跨越地理空间和信息技术等障碍,获取并传播科学信息。[3]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打造更加便捷智能的在线出版传播平台,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成为科技社团办刊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巴西、德国、法国、韩国等11国科技期刊办刊机构的分析显示,40%左右的期刊是各类科技团体创办,科技社团是仅次于商业出版机构的第二大办刊主体,[4]积累了深厚的办刊资源和专业优势,成为世界知名大刊的拥有者,并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物理学最权威的期刊之一《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由美国物理学会(APS)主办;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主办的期刊有不少位于化学领域前列;世界顶级综合类科技期刊《科学》(Science)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学会2018年总收入的54.1%来源于期刊出版业务;[5]电气电子工程领域和通信领域影响因子位列前20的期刊,大多属于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会在2017—2019年3年的期刊业务收入均接近总收入的40%。[6]


科技社团期刊建设典型经验

1)将期刊出版作为主要业务,学会与期刊协同发展

    科技期刊是科技社团传统的表达方式,是科技社团的喉舌,也是与生俱来的看家本领和学术基本功。世界一流科技社团均把科技期刊作为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阵地。

    美国物理学会在成立之初就把促进和传播物理学知识确立为学会的使命,把出版学术刊物作为重要事项。经过多年精心经营,该学会旗下拥有10多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学会对系列期刊进行统一管理,专设一名主编负责所有期刊的出版经营。主编也同时担任学会董事会成员,有权参与制定学会的发展策略。美国化学学会(ACS)在战略发展报告中,强调要通过重要出版物强化其自身作为全世界最优秀化学信息提供者的地位。为促进期刊事业发展,ACS设立了专门的出版事务委员会,成员包括学会董事会主席、常务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等,从组织上保障了期刊发展与学会宗旨一致。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MS)主办,学会设有一名负责出版工作的副会长,同时设立出版物委员会,保证学会与期刊共享资源。

    为扩大期刊影响力,世界一流科技社团一般会在官方网站显著位置展示所办期刊。同时,学会普遍重视期刊的专业化运营,期刊出版业务已经迈向高度专业化阶段。在学术出版协会(SSP2021年发布的学术出版职业技能图谱中,社团出版者的职业技能,就包括了执行管理、期刊编辑、期刊生产、社团出版物管理、图书/参考资料选题策划、商务合作与销售、数据分析、数字平台建设、营销传播、产品研发管理、项目管理等内容。

2)依托全球组织体系和会员网络,充分发掘办刊资源

    纵观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普遍建立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和数量庞大的会员网络,吸纳专业领域最高端的专家学者和各层次研究人员,这些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为社团办刊提供了坚实支撑。

    期刊稿源得到充分保障。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在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34个分会、2116个专业委员会、2806个学生分会,会员人数超过43万,每年在全球百余座城市主办和协办上千场学术会议,为旗下系列期刊组约稿件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渠道,会议投稿论文也成为刊物重要的稿件来源。学会与期刊共享收费制会员,通过给予获取学术资源的免费或折扣优惠措施,不断吸引新会员入会,同步扩大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体。[7]美国化学学会在2017年召开了10场大型学术会议,仅在旧金山和华盛顿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就有超过3万人参加,会议交流稿件超过2.4万篇,其中大部分优秀稿件被期刊编辑关注,进入审稿流程。超过15.8万名个人会员从学会期刊直接获取文章,旗下50多本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与学会会员高度重合。[8]

    专家资源有效支撑同行评议。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全球91个国家发展了12万名个人会员,审稿专家中大约1/3的成员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9]美国物理学会在全球拥有5万名注册会员,其旗舰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专家库已经达2.5万人。学会每年表彰杰出审稿人,分量相当于终身会员成就奖,有效激发了专家的审稿热情。[10]

3)及时响应学术共同体需求,不断优化刊群结构

    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和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办刊方向,优化刊群结构,是世界一流科技社团办刊的重要原则。

    美国化学会自1879年创办第一本期刊《美国化学会会志》以来,接续创办了61种期刊,成为国际化学团体中创办期刊数量最多的学会。近10年来,美国化学会抓住机遇,在专业领域和交叉学科创办多种新刊,2012年在聚合物领域创办《美国化学会大分子快报》(ACS Macro Letters),2016年在能源领域创办《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ACS Energy Letters),2020年在水与环境领域推出《美国化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水》(ACS ES&T Water)和《美国化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工程》(ACS ES&T Engineering)两本期刊。美国物理学会自20世纪20年代,根据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分化,将学会的第一本期刊《物理评论》按学科分为ABCDE5本期刊,分别关注原子、分子和光物理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核物理,粒子、场、引力、宇宙学,统计物理学、非线性物理,还先后创办了9种新刊。[11]为确保及时、快速地报道最新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响应会员交流成果、获取文献的需要,一流社团普遍采取调整期刊文章结构、更新栏目,改进稿件版式、处理流程、全刊电子化等系列创新措施,不断提升期刊影响力。

    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不仅呼应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进程,也契合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为科研人员精准选择合适刊物发表成果提供了极大便利,产生了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从更大范围来看,发端于20世纪末的期刊出版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浪潮,在新世纪愈演愈烈,科技出版集团与专业协会、非营利机构、科研教育机构等加强合作或进行收购兼并,通过规模效应吸引优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4)紧跟出版传播技术变革,加快推动科学开放共享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驱动学术交流体系变革重塑,期刊内容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开放获取和数据共享交互发展,学术出版或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时、开放和可获取。

    一流科技社团以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将信息新技术引入期刊出版,开发更加全面、丰富、多元的服务产品。如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打造了在线平台IOP Science,提供学会出版的60多种期刊的数字内容,读者可以免费浏览平台上所有文章的摘要和目录。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在2000年启动建设IEEE Xplore数字图书馆,2019年数字图书馆年度使用量超过1.8亿次,月均使用量达1500多万次;线上交流平台IEEE Collabratec用户超过8万人,约6400人加入后注册成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12]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普及,科技社团正在从传统的期刊出版者转向信息与产品服务供应商,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和决策方案。

    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一场推动科学开放共享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2002年德国马普学会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研讨会上提出开放获取(open access)概念,随后发布了《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界定了开放获取的定义和实现策略。近年来,科技社团推动开放获取步伐明显加快。2020年,美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等16个学协会联合发布声明,表明对物理研究开放获取(OA)出版模式的支持。2021年,英国工程师协会(IET)和国际出版商威利(Wiley)合作,将所有期刊内容全部转为OA出版。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加入文章摘要开放倡议(Initiative for Open Abstracts-I4OA),通过CrossRef提供参考文献、机构信息、经费资助信息和许可数据。英国皇家学会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将旗下期刊75%的文章转型为完全开放获取。


我国科技社团办刊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设水平不断攀升,整体质量明显提高,部分期刊在卓越行动计划的支持下加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3]当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正面临跨越发展的机遇期、改革矛盾的凸显期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与国外一流科技社团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办刊实践相比,我国科技社团办刊总体还处于跟跑阶段,在办刊主体意识、优秀稿源获取、期刊结构优化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概况

1)我国科技社团办刊状况


我国科技社团办刊历史晚于欧洲,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杂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期刊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社团主办科技期刊呈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态势。1958年中国科协正式成立,归口管理全国学会期刊,社团办刊成为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各项出版管理政策逐步出台,为社团办刊带来了新的动力。2000年中国科协主管期刊总量约500种,数学、物理学、医学等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集群效应开始显现。[14] 21世纪初,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成果大量涌现,我国社团办刊进入数字化建设阶段,更加重视加入商业数据库,提升出版效率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流科研成果举世瞩目,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科技期刊事业进入飞速发展、争创一流的新阶段。


当前,中国科协210家全国学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社团办刊的主要力量,主办和参与主办期刊1100多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1/5,是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刊群。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87种学会主办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学科第一。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社团主办期刊数量位列全国前10。近年来,科技社团也积极创办英文期刊,2020年,我国创办英文科技期刊19种,其中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创办或联合创办《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心血管病探索》《智慧医学》《中医学报》和《中医药文化》等。


2)我国科技社团一流期刊建设情况


2019年,中国科协、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七部委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简称卓越行动计划),聚焦一流期刊建设目标,以域选刊、刊群联动,尖兵突破、梯次培育,平台托举、融合发展,按照领军、重点、梯队和新创四个层次,对科技期刊发展给予持续专项重点支持,同时遴选8家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集群化试点,有效推动了科技期刊高水平成长和高质量发展。20216月美国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期刊被收录数量超过日本上升至全球第6位,高水平成果发表量显著增多,部分重大原创成果领跑世界。在卓越行动计划中,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期刊入选领军项目6个(占27.3%),重点项目7个(占24.1%),梯队项目75个(占75%),合计88个(占37.7%),占全国科技期刊的1/3强。在推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科技社团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

整合优化学会办刊资源。中华医学会制定《中华医学会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施意见》,将培育一流期刊纳入创建一流学会的总体目标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医学期刊集群,主办科技期刊达192种,成为全国主办科技期刊数量最多的学会。


吸引高质量论文在学会期刊首发。采取会议交流、新闻采访等方式主动约稿,抢发优秀成果。中国金属学会对主办期刊加强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各期刊编辑部统一采用数字采集出版平台。《材料科学技术》《金属学报(英文版)》采用国际稿件处理及出版平台,针对一流研究成果开辟快速通道,实现最快6天在线发表。


推进学会案例库建设。围绕专业应用型人才评价改革,中华医学会建设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为临床医生提供病例报告发表平台,2020年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入库案例逾6.8万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直接的成果展示平台和学术评议通道,为破解临床医生评价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探索自主平台建设造船出海。中国化学会2019年推出全新的中国化学会会刊CCS Chemistry,委托国际技术服务商Atypon搭建自主期刊平台,使用钻石开放获取的模式,即作者或其所属机构不为开放获取支付费用而是由出版社支付的开放获取模式,在创刊前期就吸引了广泛的国际作者群和读者群,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有近800次的引用,其中有很多来自国外的科学家群体。


推进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出资入股的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出版社合作,通过增资扩股,整合优质资源,加快科技期刊产业的布局优化,开创了学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产业新模式。




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建设存在的问题

1)办刊主体两张皮问题突出

我国科技社团办刊历程相对较短,治理水平还不高,所办期刊市场化运营能力相对欠缺。在期刊体系化建设方面,只有39%的学会建立了出版委员会,79%的学会期刊专职工作人员不到10人,有3个及以上高级职称办刊人员的期刊仅占学会办刊总数的38%;[15]在期刊社会显示度方面,约35%的学会官方网站没有介绍主办期刊的栏目和相关信息,56%的学会官方网站没有提供主办期刊的链接,大多数学会微信公众号没有体现期刊工作及期刊内容。


由于历史等原因,学会作为唯一主办单位的期刊数量只占办刊总数的39.9%(除去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其比例降至28.0%),多数期刊由学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主办,编辑部设在联合主办单位,学会与期刊联系不够紧密,对期刊的资源投入和规划管理不足。部分期刊编辑部与学会各自独立、互动有限,日常学会活动和期刊运营两张皮现象突出。


2)组织网络局限在本土


目前,我国科技社团的组织网络和活动范围主要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国际辐射力有限,难以提升主办期刊国际影响力,期刊吸纳全球最新创新成果的能力不足。


据统计,在中国科协210个全国学会中,仅有38.7%的学会在2019年主办或联合主办过国际会议,有32%的全国学会没有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仅56个全国学会建立了网站英文版,外籍会员人数不足0.1%,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的极少,仅有10个海外学会设立了16个境外分支机构。在英文期刊建设方面,我国科技社团主办期刊绝大多数是中文期刊,英文刊占比不到15%。


3)期刊结构固化问题依然严重


近年来,知识更新快速迭代、学科高度分化和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科研人员发表成果和获取文献的需求亦随之变化,但是我国科技社团在新刊创办和刊群结构优化方面,不能有效地响应发展需求。

1951年起我国创办新刊采取审批制199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对控制期刊出版物数量做出了明确部署,客观上限制了新刊的创办;主观上,我国科技社团与时俱进调整办刊规划的意愿和能力仍显不足。2013年以来,中国科协会同中宣部等部门每年遴选支持高起点的英文新刊创刊,入选刊物累计已有180种,其中由科技社团主办的仅有37种,占比仅为20.6%,且一半新刊集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大型学会。绝大多数科技社团多年没有新刊规划,也没有及时调整已有期刊的办刊方向,无法为抢占新领域学术话语权提供有效支撑。

从科技社团学科布局来看,近年来我国急需发展的前沿、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多达40多个,均没有设立对应的科技社团,国标学科类别中285个二级学科没有全国学会覆盖。在教育部公布的448个学位授予单位所设立的5600多个专业类别中,交叉学科没有准确的科技社团对应。科技社团的学科布局对科技工作者学术需求的响应能力明显滞后,极大限制了其所属科技期刊对最新科技发展趋势的关注和交流。

此外,科技社团期刊出版周期过长,也难以适应科学研究空前密集活跃的现状。我国科技社团期刊目前大多以月刊、双月刊为主,周刊、旬刊、半月刊的比例不足8.3%,论文发表周期普遍超过6个月,不能及时解决科研人员发文需求和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影响了科研人员投稿积极性。

4)推动开放获取步伐迟缓

由于传统出版和传播模式的惯性思维,再加上自身能力不足和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科技社团的数字化出版服务相对滞后,推动开放获取进展缓慢。

调查显示,在出版平台建设方面,中国科协主管的500多种学会期刊中,445种没有自建或与其他机构共建出版平台,建有平台的期刊也更多是与国际出版社合作借船出海。在办刊模式方面,知识呈现、数据分析、资料关联等技术工具供给不足,只有13.89%和18.56%的期刊使用了在线协同排版和检校系统,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期刊仅占9.97%。在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上,仅有19.09%的期刊能够提供个性化数字专辑制作,16.76%的期刊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线上传播方面,仅有36.16%的期刊网络版提供了音视频、数据、图片等纸质版以外的内容,仅有20.0%的期刊开发了移动APP,主动用微博/社区等社交媒体宣传成果的期刊只有12.62%。在全球科技期刊微信传播力指数排名前100的期刊中,国内科技社团期刊仅有9种,中国主场的社交媒体平台排名前列的几乎全部为国外刊物。[16]在推动开放获取方面,国内科研机构率先发力,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各自发布了开放获取政策声明,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也在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科技社团鲜有发声,仍然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

新时期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建设的思考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科技社团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守初心、引领创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全球站位、符合中国国情、遵循创新规律、体现学术共同体特色的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科技期刊正确办刊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社团期刊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期刊建设作为科技社团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手段,把学术引领转化为政治引领,把组织动员转化为政治动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准确把握科研活动中意识形态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研预判、守好思想阵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属性和社会功能,引导学术研究瞄准科技发展趋势,关注国家发展急需,立足中国创新实践,回应大众普遍关切。压实科技社团办刊主体责任,把培育一流期刊作为一流学会建设的核心指标,引导学会学术禀赋和会员资源服务期刊发展,更广泛团结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引领能力

发挥科技社团学科跨界、人才荟萃、独立第三方等优势,广泛动员联系国内外科技组织和科技工作者,针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选题策划,组约知名专家稿件,强化对全球一流学术成果的虹吸效应。吸收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学会理事长沙龙等高端学术活动精髓,凝练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等研究成果,打造优秀稿件蓄水池。发挥科技社团同行评议功能,持续推进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发布工作,对中外期刊进行同质等效认定;完善推广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建立以我为主的学术评价新坐标。积极推进临床案例库、工程案例库、仪器设备库建设,撬动专业应用型人才评价改革,加快临床案例库试点,把撰写经验病例纳入评定职称条件。坚守科技共同体价值观,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科技期刊对科学道德、学术伦理、国际规则等引导作用,抑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推进科技社团刊群结构优化

根据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在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支持科技社团加快创办一批新刊。盘活现有存量,根据学科变化及时更名、淘汰一批老刊。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科技工作者需求,在大数据、量子信息、能源、医学等领域,加快成立新的科技社团,尽快强化科技社团办刊力量。深入实施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扩大领军期刊方阵,做强后备期刊梯队,助推更多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支撑科技社团与有关机构共同打造资源互补、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期刊集团,加快期刊集群化发展,推进自有出版平台上线运行。加大中文期刊支持力度,按国际标准聘任国内外一流专家担任期刊主编或编委,对国内征集的优秀稿件按国际水平同等对待。

强化科技社团专业办刊能力

实施科技社团期刊专项支持计划,推动科技社团制定期刊业务发展规划,做到期刊业务和社团工作同部署、同行动。推进在学会办事机构中设置办刊部门,做到主办期刊统一归口管理,明确主体责任。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需求和学科热点,调整设置重点栏目,有针对性组织征稿、约稿和选稿,服务基层一线,回应会员关切。积极鼓励科学家办刊,在会员表彰、学术奖励、人才举荐等社团活动中,对主办期刊的优秀论文、优秀审稿人和优秀编辑编委等给予积极关注,提升科研人员参与期刊建设积极性。


系统调研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学术出版标准、行业规范、出版平台、盈利模式和主要出版机构开放获取策略,探索建设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科技社团特点的共享制度、开放模式、关键技术和集成设施。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尽早广泛建立完善自主可控、面向国际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提高开放办刊水平

发挥科技社团开展民间科技交流的独特优势,主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拓展与国际一流科技社团、科研机构沟通交流,深化与国际出版机构和期刊检索数据库、学术社交平台的多边合作,加强期刊国际宣传和传播推广,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反映中国视角、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明晰科技社团期刊的基本特征和国际化定位,在选题策划、编委会及同行评议专家分布、稿源获取、审稿队伍构建、市场营销等方面,协同推进期刊开放化、国际化建设。加强期刊英文网站建设,在学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充分宣介期刊优秀成果。支持有条件的科技社团积极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将期刊组稿约稿和传播推广工作做到国际一流研究团队中去,加强前沿成果发布能力。


作者简介

刘兴平,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理事、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处长、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学会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