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025)84207048
  • 电 话:
  •            (025)84217296
  • 投稿邮箱:editor@njmes.org
  • 邮政编码:210007
  • 邮发代号:28-291
  • 编辑部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56号正阳大厦8楼

期刊论文标题的五种写法

  • 首页
  • >
  • 期刊论文标题的五种写法

    期刊编辑收到作者的论文投稿后,往往会首先阅读标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标题拟制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期刊编辑对论文的第一印象。完美的论文标题,需同时具备四个要素,即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不过,四要素论文标题虽然完美,但拟制起来并不容易。在C刊论文中,四要素论文标题可围绕五个模板进行拟制。下面逐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发现+(主题+问题+方法)

“发现+(主题+问题+方法)”说的是,拟制标题时,先单独呈现研究发现,之后在一个短句中,集中介绍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后三个要素用括号括起来的意思是,这几个要素在标题中合而为一,同时出现在一个短句里。下文如无有特殊说明,凡是标题要素加了括号的,均表示上述意思。本条所说的模板,可通过如下四种方式实现。

一是,将研究主题和方法密码组合在一起,且二者组合后恰好构成研究问题。比如,《差异与融合:最新三大不当得利示范法比较研究》(《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这个标题,冒号前面算一块,冒号后面算另外一块。其中,前面的“差异与融合”是研究发现;后面的“不当得利示范法”是研究主题;“比较”是方法密码;“不当得利示范法比较”是研究问题,也是研究主题和方法密码的综合。

二是,通过研究问题呈现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框架可以充当标题的方法要素,且研究问题本身就包含着研究主题。比如,《超越权力分工:行政司法化的证成与规制》(《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3期)这个标题,“超越权力分工”是研究发现,“行政司法化”是研究主题,“行政司法化的证成与规制”既是研究问题,也是研究框架,即论文围绕“证成”与“规制”展开。

三是,研究主题与研究发现之间使用“互文相补”这一修辞手法,二者均需要从对方那里“借字”,才能表达完整的含义。且研究主题从研究发现那里“借字”后,就形成了研究问题。比如,《未完成的变革——刑事庭前会议实证研究》(《中外法学》2015年第3期)这个标题,“未完成的变革”是研究发现,但其完整的表述应为“刑事庭前会议是一场未完成的变革”,“刑事庭前会议”几个字,是从破折号后面的研究主题那里“借”来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呢?是“刑事庭前会议变革现状”。“变革现状”这层意思又是怎么来的?里面的“变革”二字,是从研究发现“未完成的变革”那里“借”来的,“现状”是从研究发现中引申出来的。也即,既然研究发现是“变革未完成”,也就是说“刑事庭前会议变革现状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所以研究问题就是“变革现状”。标题中最后出现的“实证”二字,表示研究方法。

四是,研究主题即为研究问题。比如,《确定性的寻求——语文教育研究十年(2005—2014)评述》(《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8期)这个标题,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均为“语文教育研究”,研究方法是“综述”,也就是围绕“语文教育研究”做综述研究。研究发现是“确定性的寻求”,也就是梳理完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一种对语文学科确定性的寻求趋势”。

二、发现+(主题+问题)+方法

“发现+(主题+问题)+方法”说的是,拟制标题时,先呈现研究发现,之后集中呈现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最后呈现研究方法。这一模板比较好理解,案例也很多。比如,《衰落—变革—更生:美国霸权的内在韧性与未来走向——基于二战后两轮战略调整的比较研究》(《当代亚太》2015年第6期)这个标题,“衰落—变革—更生”是研究发现,是标题后面的“美国霸权内在韧性与未来走向”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是方法密码。再如,《软性嵌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基于武汉两所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实验》(《中州学刊》2015年第7期)这个标题,“软性嵌入”是研究发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是研究问题,“实验”是研究方法。

类似的例子,还有《政社协商而非公民协商:恳谈协商的模式内核——基于温岭个案的比较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被裹挟的国家:基层治理的行动逻辑与乡村自主——以黄江县“秸秆禁烧”事件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2期)等论文标题。总的来看,“发现+(主题+问题)+方法”这一模板理解起来容易,操作也不难,但也存在标题字数过多的风险。像上面提到的四个标题,长的有40多字,短的也有30多字。

三、(发现+主题+问题)+方法

“(发现+主题+问题)+方法”这一模板,跟“研究发现+(主题+问题+方法)”恰好相反。它是把“(发现+主题+问题)”合而为一,之后单独呈现研究发现。这一模板,可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使用选择疑问句表达研究问题,同时在提供的选项中圈定研究发现的表达范围。比如,《中国:行将崛起还是面临崩溃?——海外中国形象和地位研究综述》(《世界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这个标题,“中国:行将崛起还是面临崩溃?”是研究问题,它使用了疑问句,且提供了两个选项,这两个选项就圈定了研究发现的表达范围。也即,研究发现要么支持“行将崛起”,要么支持“面临崩溃”,要么持超然立场,对“行将崛起”和“面临崩溃”均持审慎态度。破折号后面的“海外”“综述”表示研究方法,即围绕“中国形象和地位”的外文文献做综述研究。

二是,使用反问句表达研究问题,以疑问形式给出确切回答,点明研究发现。比如,《土地流转一定会导致“非粮化”吗?——基于全国1740个种植业家庭农场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9期)这个标题,破折号前面是一个反问句,提出“土地流转一定会导致‘非粮化’吗”这一问题。这个问句带着“一定……吗”,实际表达的是“土地流转不会导致‘非粮化’”,这就给出了研究发现。破折号后面的副标题,呈现的则是研究方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少教不教”真的不管用吗?——与<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一文商榷》(《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三是,在研究主题前添加修饰语,使其表达某种观点或结果,从而成为研究发现。同时,由于研究发现本身包含一定的判断,所以它必然与特定的研究问题相呼应,于是研究问题这个要素也已具备。比如,《被裹挟的普通高中教育——基于近30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词频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这个标题,“被裹挟的普通高中教育”是研究发现,它由“被裹挟”和“普通高中教育”构成。其中,“普通高中教育”是研究主题,“被裹挟”用来修饰上述研究主题,表示普通高中教育处于“被裹挟”的地位,这说明研究问题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地位”。破折号后面是研究方法,即围绕近30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文本做词频分析。

四、主题+(问题+方法+发现)

“主题+(问题+方法+发现)”说的是,拟制标题时,先呈现研究主题,之后集中呈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这一模板,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让研究问题和研究主题之间形成“互文相补”,特别是研究问题需要从研究主题那里“借字”,方能将研究问题表述得更清晰。而研究问题本身的表达,就隐含着研究发现。

比如,《“拖下水”:个体、关系、结构互动实验研究》(《学术交流》2015年第2期)这个标题,研究主题是“拖下水”,研究问题是“个体、关系、结构互动”。当然,研究问题更精准的表达是“拖下水”现象中的个体、关系、结构互动,但如果直接这样表述,难免显得句子过长,阅读起来有压迫感。所以,论文实际发表时给出的表述是是《“拖下水”:个体、关系、结构互动实验研究》。用冒号连接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让研究问题能凭借“互文相补”,从研究主题那里“借字”,从而将获得更清晰的含义。同时,“个体、关系、结构互动”揭示了“拖下水”现象的产生机制,因此也可视为研究发现。而标题结尾处的“实验”二字,呈现的则是研究方法。

五、(主题+发现)+(问题+方法)

“(主题+发现)+(问题+方法)”说的是,拟制标题时,先集中呈现“(主题+发现)”,后集中呈现“(问题+方法)”。上述模板,可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巧用俗语,在俗语中呈现研究主题和研究发现,之后借“互文相补”,分别达到交代研究问题及充实研究发现的拟制效果。比如,《“对天发誓”: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5期)这个标题,“对天发誓”和“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就属于“互文相补”。即“对天发誓”就是“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就是“对天发誓”。既然二者是一个意思,为何这个标题仍然同时呈现它们?这是因为,标题前面的“发誓”是研究主题,“对天发誓”是研究发现,后面的“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则呈现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它们各自在标题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具体来说,由于该标题冒号前后的两块内容存在“互文相补”,所以明面上的研究问题“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实际所表达的意思是——中国本土的发誓行为是什么?其在传播社会学层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当然,这里的“社会传播学”属于理论视角,可视为研究方法。而明面上的研究发现“对天发誓”,实际表达的意思是——“对天发誓”就是中国本土的发誓行为,从传播社会学层面来看,它是中国本土的一种沟通行为。

二是,在研究主题中添加字词,使其成为研究发现,同时在研究问题中呈现研究框架,让其充当方法要素。比如,《大学公私界限日益模糊:全球现象与动态特征》(《复旦教育论坛》2015年第4期)这个标题,研究主题是“大学公私界限模糊”现象,研究问题是“全球现象与动态特征”,即研究“大学公私界限模糊”这一现象的全球性与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就是“大学公私界限日益模糊”,这就是论文所得出的“动态特征”。上述研究发现,比研究主题多了“日益”两字。此外,作为研究问题的“全球现象与动态特征”,同时体现着论文的研究框架,即论文一方面从全球普遍性层面论述“大学公私界限模糊”这一现象,另一方面论述上述现象的动态特征。

六、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归纳总结的四要素论文标题拟制的六个模板。每一种模板,都提供了对应的操作方式。总的来看,四要素论文标题的拟制,其难点不在于同时在标题中呈现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这四个要素,而在于如何用有限的字数呈现上述四要素。这就涉及到,标题各要素要素之间如何实现有效整合。而语义的有效整合,考验的正是人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此类标题拟制难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